
7月21日,京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宣布領投三家機器人公司——千尋智能、逐際動力、眾擎機器人,震動科技圈。這還沒完,僅一周后,內部消息爆出:京東已正式成立智能機器人事業部,隸屬于3C家電事業部。
這意味著,你未來在京東買家電的同一頁面,可能直接下單一臺能陪你聊天、幫你送貨的智能機器人。
具身智能——這個聽起來有點學術的詞,正成為京東、美團等巨頭爭奪的下一個風口。簡單說,就是讓機器人不僅會“思考”(AI大腦),還要有“身體”(本體硬件),能在真實場景中干活兒。而京東的布局,就像下一盤精密棋局。
閃電戰:京東的“機器人全家桶”戰略
京東這次投資的三家公司,絕非隨意撒錢,而是精準覆蓋了機器人技術的三大核心環節:
千尋智能:機器人的“最強大腦” 專注AI決策系統,其自研的VLA模型能讓機器人聽懂復雜指令,比如把散落辦公室的文件分類整理、給不同會議室配送咖啡。這家成立僅一年的公司,已被資本瘋狂追逐,Pre-A+輪融資高達6億元。
眾擎機器人:讓機器人“身體更靈活” 創始人趙同陽來自小鵬機器人團隊,產品從雙足機器狗到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全覆蓋。核心技術在于毫米級運動控制——空翻、奔跑等高難度動作不在話下。教育版機器人售價已降至3.85萬元,走進家庭不再是夢。
逐際動力:專攻“落地實干” 其雙足機器人TRON1已在京東物流體系測試配送和倉儲巡檢。更厲害的是其“Data Recipe”技術——用視頻數據訓練機器人,無需真機反復試錯,開發成本直降50%。全尺寸人形機器人下半年將量產。
這三筆投資形成完美閉環:千尋提供智能決策,眾擎打造靈活身體,逐際推動場景落地。技術、硬件、場景,京東一把全抓。
自建部隊:從業務部門到事業部,機器人戰略全面升級
投資只是第一步。京東早已在內部排兵布陣:
3月成立具身智能業務部,由前商湯副總裁沈徽掛帥,聚焦家用場景;
開源JD ManiData數據集,這是國內首個雙臂機器人操作數據庫,吸引全球開發者共建技能庫;
7月升級JoyAI大模型,推出“機器人靈魂注入器”JoyInside平臺。
JoyInside的實戰效果如何?接入該系統的教育機器人已顯現威力:
元蘿卜AI下棋機器人的孩子互動輪次暴漲148%;
心大陸早教機器人用戶對話時長提升50%。 連潮玩品牌Fuzozo接入后,618預售3000件秒空,沖上盲盒榜前十。
事業部成立后,京東的機器人戰略正式從“技術探索”升級為“生態戰爭”。
生態對決:京東VS美團,兩條路徑的較量
當京東垂直整合時,另一巨頭美團正橫向擴張。兩大巨頭在具身智能領域展開鮮明對壘:
京東:垂直深耕,聚焦供應鏈 圍繞物流、零售場景構建“算法-硬件-數據”閉環。例如用JoyInside平臺串聯第三方機器人,借3C渠道優勢銷售(今年618機器人銷售額同比增17倍),同時將京東物流場景開放為試驗場。
美團:廣撒網式布局 2024年以來已投資8家機器人企業,覆蓋本體控制(宇樹)、AI決策(自變量)、配送應用(高仙)等全鏈條。依托700萬騎手網絡測試配送機器人,目標直指“替代人力”。
專家點評一針見血:
“京東要建蘋果MFi式的機器人認證生態,美團只想給騎手找個替身。”
從PPT到量產,價格戰已打響
具身智能正經歷殘酷洗牌。2025年上半年,人形機器人融資額達109億元(接近去年全年2倍),但多數企業卡在量產關口。
京東系企業卻給出明確時間表:
眾擎、逐際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2025下半年量產;
逐際目標定價壓至10萬內,突破商業場景成本線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中東資本入場:眾擎獲中東基金注資進軍阿聯酋,千尋拿到沙特阿美追加投資。中國機器人企業正借資本出海,與特斯拉Optimus全球競速。
你的生活將被怎樣改變?
想象這些場景:
早晨,眾擎人形機器人幫你遞毛巾擠牙膏(售價不足4萬);
上班后,千尋AI指揮倉儲機器人自動補貨;
下班時,逐際雙足機器人已把快遞送上家門(正在京東物流測試);
孩子睡前,接入JoyInside的火火兔故事機化身“南孔爺爺”講論語……
機器人不再是科幻片道具,而將成為京東貨架上的“新家電”。
京東機器人事業部背靠3C渠道,很可能復刻小米生態鏈模式——通過投資綁定技術方,借渠道優勢快速普及產品。正如其內部規劃:打造“買機器人,上京東”的消費心智。
而當我們習慣與機器人共存時,新的問題也隨之浮現:
如果機器人能搬貨、陪聊、教書……人類該去做什么?
(您覺得機器人會先取代哪個職業?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!)